天天精选!“情境·思辨·对话”,一堂政治课原来还可以这么上!| 生态智慧教育
她是“最不像老师”的老师,却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老师。她就是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思想政治学科基地首席教师、北京一零一中政治老师李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去四宜书屋坐坐,尝尝那里的咖啡。”与李杰老师初次接触是在北京一零一中的四宜书屋,恰逢她当时没有教学安排,一起享受了难得的闲暇时光。
阳光透过大大的玻璃窗,倾洒进四宜书屋的一角,李杰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分享着她的教学感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将‘知识’转化为‘智识’,是对老师专业能力的考验。”李杰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她的“情境·思辨·对话”教学法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研究的,而课堂则是展现她教学研究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
01
一场关于ChatGPT的对话
在北京一零一中初一(10班)的这堂“青春的证明”政治课上,老师李杰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聆听他们对理想的描绘。
“面对很多工作未来可能被ChatGPT取代的现状,我想要成为一名老师。”
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课堂上立刻进入到“老师在未来是否会被取代”的热烈探讨中。
有的同学说老师在未来会被取代,有的学生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老师有很多人生经历,可以与学生分享人生智慧,AI则不行”
“老师不能被取代,老师可以教育人,AI只是讲授书本知识,没有很多扩展”
……
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李杰接着问:“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才不会被取代?总结出这些职业有什么特点?”
“关于人文道德的职业无法被取代”
“哲学家需要有自己的创见和思想体系,是无法被取代的”
……
学生们在课堂上你争我抢的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李杰老师政治课《青春的证明》
这时,有位学生追问:“那艺术会被AI取代吗?”李杰立即沿着这一思路,引导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
“AI是基于资料库的,要创造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艺术,AI是无法实现的”
“艺术需要情感投入,AI是基于数据库的冰冷的机器,不存在情感”
……
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着思想的碰撞、融合。最后他们共同得出结论:不容易被取代的理想背后往往具有人文性、创造性、情感性的共同属性。
这是一堂基于“情境·思辨·对话”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在李杰的引导下,学生们全然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02
她的“情境·思辨·对话”教学法
李杰老师课上的精彩,成绩也是不俗,她上一届带的是高二年级,两个班60人中,期末成绩取得满分的有8名,97分以上的有10名,这一优异成绩在海淀区乃至北京市都是卓越超群的。
面对优异的成绩,李杰笑称自己是“最不用功”的老师,因为她从不在考前给学生补课,从不督促学生刷题、疯狂背诵,她更注重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益。
“我周末的全部心思都花在备课上,思考、琢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思考,进而达到化知识为智慧的目的。”这是她“不用功”背后还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小秘密。在这一过程中,李杰会基于她多年来的实践探索,以“情境·思辨·对话”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高二学生角色扮演体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谈及情境,为了更好地诠释情境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李杰举例:“知识是盐,情境则是菜。”随之她拿起了手中的咖啡杯说:“如果知识是咖啡因,那情境就是杯子里的咖啡。”
她认为,情境要贴近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才能让学生经历和知识提出者一样的心路历程,达成知识的内化。”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说: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这阐释了思维不同于自发的燃烧,思维的产生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思维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当人不知道怎么办,是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时,他的思维才真正被激发。”李杰借用这一教育思想,提出创设情境后需要提出思辨性问题。
谈及对话,李杰认为这体现了老师的专业能力。在与年轻老师交流时,他们反馈自己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递知识,并不知道如何通过诱导和对话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从而发挥学生处于课堂主体的作用。
李杰基于教学经验,表达了她的体会。“在听到学生的答案之前,我就大概明晰学生会朝哪个方向思考,以及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什么高度。”她指出,首先我们自己对这个问题要有足够高的认识,这样才能诱导学生一步步顺着我们明晰的路径走。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老师这一教学能力?她坦言:“教学24年,我一天到晚都是看专业领域的书,在反复琢磨中探寻如何诱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高阶思维的路径和方法。”
李杰老师指导模拟政协社团学生开展提案调研
在谈话的最后,李杰表示,随着自己在教学研究中的不断深入,近两年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践行我们北京一零一中一直倡导的生态智慧教育理念。在探索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而学习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精神生长,把知识化成学生的智慧,让他们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賡续发展的人!”
更多详情敬请关注“未来生态智慧教育”公众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