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岭市:锚定“三侧”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公主岭市干部群众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强化“管理侧”、整合“供给侧”、聚焦“需求侧”,采取五项措施同向发力,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再完善、实效再提升。
(相关资料图)
公主岭市委宣传部/供图
强化“管理侧” 抓两个革新,增强机制约束力
革新委员会办公室督办落实机制。公主岭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建立月例会制度,紧盯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各专项工作组及成员单位共商破解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季度跟踪督查,每季度采取深入基层实地踏察、明察暗访、访谈群众等方式,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动态掌握工作情况,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工作落实。
革新基层治理考核评价机制。坚持考事与考人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市级依托《加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调度推进和考核评价办法》,结合全市重点工作专项考核,委员会办公室跟踪督促落实六个专项工作。
制定下发《公主岭市2022年度市直机关、乡镇街道绩效管理考评工作实施方案》,街道(乡镇)对市直部门考核评价权重占到总分的34%。各街道(乡镇)全面建立对村和社区的考核评价体系,年度内综合开展成效考评,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强化基层治理综合考评能力。
整合“供给侧” 建两个体系,夯实基层联动性
建立“平急结合·六制驱动”体系。着力建立“六制”模式:
建立应急指挥“三级响应”机制,梳理4大类23项常发应急事件,明确各级响应标准、分工及流程,完善工作流程图24个、应急预案29个。
建立“四定”责任包保机制,全市101家部门单位常态包保422个小区(点位),下沉3153名干部担任“三长”B岗,按照“六有”标准落实“六个一”工作任务。
建立“234”资源储备调用机制,梳理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共22类,“三级响应”调用,四级组织储备。
建立队伍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干部选配机制,组建“机关干部、基层干部、专业人才、志愿服务”四大先锋队639支,抓实基层队伍保障。
建立服务群众“三问”机制,下沉11763人(次)落实群众“三问”制度,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717个。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优化干部、人才、“三长”激励政策,出台“三长”激励12条举措和“三长”人员优惠政策清单。
建立“吹哨报到·数智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建立“清单制、责任制、评价制、销号制”管理制度,针对城镇燃气监管、市政设施监管、园林绿化监督等28大类热点事件建立“网格(小区)、社区、街道、部门、市本级”五级闭环事件处置网。
公主岭市委宣传部/供图
开发推广“数智社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吹哨报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寻访巡查,收集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通过“数智社区”平台上报。
问题上报后平台根据管理层级权限,向社区、街道逐级推送,能够自行办结的由属地自行办结,无法自行处置的,由街道通过平台发起“吹哨”,各部门责任人在线“接单”,30分钟内现场踏查“报到”,会同属地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建立市级指挥中心和6个街道级分中心,市级指挥中心通过指挥调度后台,实时监控全部事件处置办结情况,适时进行督办;各街道级分中心主要强化在本区域内综合协调、处置研判能力,进一步强化属地—部门工作联动,提升治理合力。
为进一步强化群众诉求收集能力,公主岭市依托“数智社区”平台,开设“岭帮办——的民呼我应”功能模块,居民群众各类诉求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报社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回复、线上解答、入户服务等方式回应群众呼声。
通过该功能,实现了居民通过手机、足不出户便可反映身边问题,最大程度畅通了诉求渠道,提高流转处置速度。
聚焦“需求侧” 抓一个融合,提升服务精准度
构建“456”工作模式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合治理合力。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456”工作模式,即聚焦“六个围绕”、突出“五个重点”、建立“四张清单”。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推动”,压实工作责任,并将整体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
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全市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双报到”活动,以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把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作为实践活动的根本,全面解决群众问题。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党组织走访调研1644次,整改问题173件,完成实事项目92项,党员认领兑现“微心愿”2203件。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完成民生实事87件,推动解决信访问题127个。(张开奇 马俊超)
关键词: